365英国上市公司_best365提现到账慢_365体育直播
在中国古代,“立德”、“立功”、“立言”,是人们最高的理想追求。能够“立德”的人,大凡君主圣人;能够“立功”的人,多为武将勇士;能够“立言”的人,不外乎文官士人。距《淮南子》成书之时和作者们辞世之日已有两千多年的今天,海内外仍然有不少的推崇者对《淮南子》津津乐道、侃侃而谈,证明“其身既没,其言尚存”,足可视《淮南子》为“立言”之书。
立言之一:言为政治国之事,各级官员务必读之
《淮南子》是部大谈如何治理国家的书,有该书作者的文字为据,还有后世之人的言行为“佐证”。
在《淮南子·要略》中,作者明确写道:“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意思是:着书立说的目的,是用来整治道德,规范人间之事。向上考察天道的变化规律,向下研究大地的万事万物,在中间能够把许多道理贯通起来。所谓“纪纲道德,经纬人事”指的就是为政治国之事。
“凡属书者,所以窥道开塞,庶后世使知举错取舍之宜适,外与物接而不眩,内有以处神养气。”意思是:概括着书的目的,是用来探明大道开启和阻塞的道理,希望后代能够知道如何举错、取舍最为适宜,在外部和万物交接而不致迷惑,在内部能够用来静处精神颐养元气。这里所谓的“窥道开塞”,就是要弄清楚天地自然社会的一切规律、规则以及治理的成败,为后代立足社会、修养身心提供可资借鉴的读本。
“故着书二十篇,则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就是因为怀着上述的目的,所以,着书二十篇,这样天地之间的道理就探究清楚了,人世间的事情就全部贯通了,帝王统治天下的方法已经全备了。所谓“天地之理”、“人间之事”、“帝王之道”,就是这部政治论着要研究的全部内容。
《要略》篇的文字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后记”。今人作书都会在“后记”里把作书的目的、意义写出来,《淮南子》的作者也是这样——准确地说,今人之所以有“后记”这样的文字,完全是学习古人,《淮南子》的《要略》文字,是“后记”的完美范本,《要略》不仅写了作《淮南子》的目的、意义,而且还点明了本书的结构以及为什么要有这样的结构;写了本书的写作方法以及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写作方法;写出了每一篇的主要内容以及篇与篇内容的联系……从《要略》的文字中,我们感到编纂《淮南子》的目的明确、态度严谨、思路缜密、方法得当,作者们的才思活跃、知识广博。广征博引,纵横驰骋,由小及大,剖析利害,颇有先秦雄辩家之风,更显示出编撰者们的思想学术修养和对家国的忠诚与道义。
可以说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淮南王刘安带领数位才华横溢的人编纂了这部献给皇帝的治国之书。《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刘安把《淮南子》献给汉武帝的举动,以及当时的书名为《内篇》,也证明《淮南子》不是一部老少皆宜的通俗读本,而是给皇帝看的为政读本。
如果说《淮南子》作者们的自我表述只是一个方面的话,后世对《淮南子》的评述就会更有说服力。
东汉时期,为《淮南子》作注的高诱说《淮南子》:“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其义也着,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这是对《淮南子》博大精深内容的概括,其中,把“古今之乱”放在首位。正因为如此,高诱说“学者不论淮南,则不知大道之深也。是以先贤通儒述作之士,莫不援采以经验传。”后代的学者要想懂得最高深的道理,都要研究《淮南子》;要着书立说,都要援引《淮南子》,由此可见,《淮南子》“立言”成功的范例。
唐代着名历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评论《淮南子》说:“其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上自太公,下至商鞅,其错综经纬,自谓兼于数家,无遗力矣。”无论是“太公”还是“商鞅”,他们都是为政治国的人,《淮南子》从“太公”写到“商鞅”,为的就是想总结出一部适宜当前王朝的治国之书。
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着述中第一流也。”
胡适也说过:“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子》又集道家的大成。”梁启超和胡适都认为《淮南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何谓道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对道家下了这样的定义:“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恃,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淮南子》的思想内容就是这一定义的具体体现。班固说得非常明确:道家就是为君主提供治理国家之术的。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着作的《淮南子》,就是要提供“君人南面之术”。
立言之二:言做人处事之事,芸芸众生务必读之
《淮南子》虽然是一部政治家必看的为政治理的书,但政治家首先是人,因此,《淮南子》首先是一部教人如何做人处事的书——探讨天地自然、人体生命、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社会内部各阶层之间的运行规则,让大家去信奉和遵守这些规则。
一个人活在世上,首先要知道自己安身立命的环境:天地自然、时令气候,其次才能思考如何地适应环境,以便得以生存;再其次通过学习,懂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以便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精神上能够获得更大的快乐。《淮南子》的作者就是按照这一过程,设定《淮南子》内容的。
《淮南子》有21个篇章,除类似于后记的最后一篇《要略》外,其他20篇都是正文,先后的排列很具匠心。开篇《原道》谈论的是宇宙万物的来源和人类社会的规律——“道”。第二篇《俶真》谈论的仍然是道的范畴:原始的真实,有无相生的变化。此两篇为我们描述了恢弘浩瀚的宇宙,以及宇宙间永不消停的变化,旨在让我们有一个深远辽阔的视野,树立广阔的人生观——
“以天为盖,则无不覆也;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四时为马,则无不使也;阴阳为御,则无不备也。(《原道》)”用遨游天下的人生观激励人们胸襟广阔,视野开阔,在自然的轨道里自由飞扬,和天地同沉浮。这种人生观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教人不拘泥于一隅,不做井底之蛙;教人不固执于一事,不守株待兔;教人不局限于简陋,俯仰天地;教人要遵守规律,在一定规则里面驰骋人生。具有这样的人生观,人生不至于无路可走;具有这样的人生观,人生不会抑郁愁苦;具有这样的人生观,人生也不会死水一潭。
第三篇《天文》、第四篇《地形》、第五篇《时则》。由远及近,把人的眼光由万物的起源,由浩瀚的宇宙,慢慢拉到我们生活的时空里。告诉我们天上有什么、地上有什么,什么时令我们该做什么事情——换句话来说,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中的一个种类,必须遵守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只有遵守规律才能生存、生活。所谓的“规律”即为“道”。“道“既是宇宙万物的“起点”又是万物运行的轨道和规矩。
世间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产生、变化、运动、发展的,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同样要遵守这样的规律。这是做人的基础和前提性的问题,一定要知“道”。
前五篇论述的是自然世界之道,后十五篇论述的则是人类社会之道。第六篇《览冥》是过渡性的篇章,在自然世界过渡到人类社会的时候,“道”添加进了“德”的内容。所以,“道德”便成为人类行为的最高标准。
第七篇《精神》,描述了人的生命和器官的天人合一现象,论述了守住精神的重要:“至贵不待爵,至富不待财。(《精神》)最高的尊贵不是官位爵位,最大的财富不是金钱财产。这也是《淮南子》让我们树立的人生观——不贪慕名利。
接下来的《本经》、《主术》、《缪称》、《齐俗》、《道应》、《泛论》、《兵略》等篇章,虽多言帝王统治之道,但对当今各级领导者的为人做官,大有裨益。
《说山》、《说林》、《人间》、《修务》、《泰族》等篇章,多言人间之事,其中有很多思想观点,对我们普通人的学习、工作、为人、做事,有教育意义。比如,《淮南子》讲到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竭泽而渔,不能焚林而猎;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要尊重贤人,要守君臣之道,要与他人团结一心;如何对待功名问题——要争取功名但不能不择手段,要顺势而为,不要强力争夺。
需要强调的是,《淮南子》在论述为人之道的时候,谈论的都是原则性、方向性的思想,是“大道”而不是“小术”——不是告诉大家在职场中采用什么手段博得上司的好感,也不是告诉大家在竞争中运用什么计策取得胜利,诸如此类的伎俩手段,《淮南子》是不屑的,是摒弃的,《淮南子》不提倡目光短浅的“权宜之计”,而提倡利国利民的长久之策;《淮南子》反对用欺骗的手段盗取功名,而提倡质朴、真诚、忠义;《淮南子》反对刻舟求剑的做法,提倡时移世易、与时俱进。
在《说林》篇中,《淮南子》曰:“柳下惠见饴,曰:‘可以养老。’盗跖见饴,曰:‘可以黏牡。’见物同,而用之异。”对与“饴糖”,柳下惠(姓展,名获,鲁国大夫,食邑柳下,“惠”是谥号。)看见了,说可以把饴糖送给老人,是供养老人的好食物。而另一姓展的人“盗跖”(姓展,名雄,又名柳下跖,因为是盗贼的祖先,所以又叫盗跖。)看见了,马上意识到偷盗的时候它有很大的作用,说它可以用来粘锁簧。
《淮南子》讲述这个故事,是想说明: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由于眼光不同、目的不同、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看法就会不同。
尽管如此,我们读《淮南子》,研究《淮南子》,最好能从更高层次、以更高眼光来理解它,换句话来说,以柳下惠看待饴糖的态度去理解《淮南子》而不要用盗跖的眼光看待《淮南子》,这才是我们学习国学经典的正确态度。
立言之三:言学习修养之事,立志成才者务必读之
要做到像柳下惠那样而不是像盗跖那样看待事物,关键就在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修养。人之所以能成为高尚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得益于人的学习修养。
《淮南子》强调人们要不断学习,提高修养。“人之所知者浅,而物变无穷,曩不知而今知之,非知益多也,问学之所加也。(《泰族》)”
《淮南子》说,人所知道的事情很肤浅,而事物的变化又是无穷的,以前不知道的事情现在知道了,这并不是智慧增长的缘故,而是通过学习增加了知识学问的结果。
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学习对人们更加重要。“不学之与学也,犹喑、聋之比于人也。(《泰族》)”《淮南子》说,学习与不学习相比,就像正常人和聋哑人的差距一样大。
这样比喻,《淮南子》把学习这本来是自己的事情提高到了社会层面——不学习对于人而言就不是自己落不落伍的问题,而是将无法与他人进行沟通、与社会进行交流的问题,学习不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自己是否融入社会的问题。
所以,《淮南子》说:“井鱼不可与语大,拘于隘也;夏虫不可与语寒,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与语至道,拘于俗、束于教也。(《原道》)”
《淮南子》认为,井中的小鱼,没办法与它谈论大海,是由于它受到环境的局限;生活在夏季的虫子,没办法与它谈论寒冷的冬天,是因为它受到季节的限制;孤陋寡闻的书生,没办法与他谈论大道,是由于他受习俗、教育的束缚。
“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戏害人也。人皆多以无用害有用,故智不博而日不足。(《泰族》)”《淮南子》说,人没有谁不知道学习是有好处的,但就是不去做,这是因为平时的嬉戏娱乐害成这样子。人又大都以无用的事来妨害有用的事,所以才智无法广博且一天天贫乏起来。
两千多年前的《淮南子》,对我们当今的时代,好像是把准了脉搏,把不学习的病因找了出来——都是吃喝玩乐惹的祸。
身处于当今社会的我们,面对的诱惑实在太多。但是,学习就必须静下心来,尽可能抛开诱惑,不论是“五色”还是“五音”抑或是“五味”,最好都能够远离,因为,我们没有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定力,不远离这些,我们的眼睛、耳朵、心都会被吸引,最终会导致“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哗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爽伤;趣舍滑心,使行飞扬(《淮南子·精神》)”的结果。
这里就涉及到修养问题。《淮南子》认为,人天性的回归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天性的回归首先在于知道自己是人类,是能思考的高级动物,是有着一定寿命的物种。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是食能果腹、居有定所,其他的都是附着物,可要可不要。要了,人的天性就会受到制约,人的欲望就会受到提升;不要,人才是纯粹之人,没有负担,没有贪念。
“近敖仓者,不为之多饭;临江河者,不为之多饮;期满腹而已。(《说林》)”《淮南子》说,那些住在敖仓附近的人,不因为靠近粮仓就多吃饭;那些生活在江河岸边的人,不因为靠近河边就多饮水,他们只求吃饱喝足就行了。这几句话告诉我们,人的欲望不要因为环境地位的改变而增大。人活着只要不愁吃穿就行了。
“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矣。(《说山》)”《淮南子》说,那些说没有时间学习的人,即使有了时间也不会好好学习的。
《淮南子》洞悉一切人情世态,认为那些说没有时间学习的人,实际上是为自己不能坚持学习而找借口。因为时间是挤出来的。正如鲁迅说的那样:“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览冥》)”《淮南子》说,求取火种不如自己去使用器具取火,想得到水不如自己去凿井。
“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说林》)”《淮南子》说,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
这两句是《淮南子》的经典名言,教育、敦促我们不要浪费时间,不要羡慕别人,赶快行动起来,做一个有知识、有本领、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立言之四:言变化发展之事,与时俱进者务必读之
《淮南子》谈变化发展,一是要人们懂得变化是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二是要人们学会应对变化。
列入中学教材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塞翁失马》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就是:福与祸是不断变化的,人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
《淮南子》用刻舟求剑的故事来比喻刻板不变的做法,说:“以一世之度制治天下,譬犹客之乘舟,中流遗其剑,遽契其舟桅,暮薄而求之,其不知物类亦甚矣!(《说林》)”用削足适履的故事来形容照搬硬套的思想,说:“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齐俗》)”朝代不同了,世事发生了变化,那个时代过去了,社会风气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也应该改变。
制定法令制度“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者也。夫能与化推移为人者,至贵在焉尔。(《齐俗》)”
《淮南子》认为,不能效法那些现成的法令,而应该效法制定法令的原则。制定法令的原则是,根据变化了的时世不断改变法令。能够根据时世变化而不断变法,这是最可贵之处。
这是《淮南子》最难能可贵的思想。我们现在提倡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不是说把几千年前的思想直接拿过来,应用于今天的社会,而是学习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精华——经过无数年代的检验,过滤了时代局限性、褊狭性的观点,而这些观点之所以能够接受时间的考验,正是因为它们是与时俱进的、是变化发展的。
变化发展不但是《淮南子》要表现的主要思想,而且还是这部着作的创作指导思想。在《淮南子》最后一章的最后几句话,道出了此书的写作视角、方法以及它传世的作用——“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系牵连之物,而不与世推移也,故置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要略》)”
《淮南子》说,编撰这部“刘氏之书”,不是依循一个车轨形成的路子、恪守一个角落的偏见、拘泥于有联系的事物,而不随时代社会的变迁而转移,所以,放置到寻常之处而不会阻塞,布散到天下而不会有空隙。
因为《淮南子》是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观察事物、阐述问题、寻找答案的,所以说,《淮南子》的思想不是教条的,是能够与时俱进的。这是《淮南子》在分析了先秦各家思想的成因和不足之后,而为自己制定的一个超越于他们、能够传世的写作思想——不走不合时宜的老路子、不恪守偏见,不站在一个角落看问题,而是以变化的眼光全方位地看待一切,懂得“此是彼非”的道理,不能说对的东西就永远是对的。
我们今天研究学习《淮南子》,不需要把《淮南子》的所有观点拿到今天来用,而是要学习《淮南子》是如何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论述自己的观点,这才是《淮南子》的精髓之处。
《淮南子》所立的“变化发展”之言,是帮助我们确定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只要拥有认识世界的正确方法,我们就会无往而不胜。
从这个角度上看,《淮南子》向我们传授的不是“鱼”而是“渔”。